产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 凯时kb88手机版入口 > AR眼镜:下一代平台级入口?

AR眼镜:下一代平台级入口?

时间:2022-10-14 19:05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拿出口袋里的眼镜,就能随时随地看一场巨幕电影;听力受损的老人借助眼镜可以与外界更畅快交流;骑车时不需要停下来看手机屏幕,眼镜镜片就能实时导航……伴随着今年元宇宙概念走热,能辅助人们在虚拟和真实的体验之间自如穿梭的AR(增强现实)眼镜火热起来。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AR终端将成为继智能手机之后的下一代计算平台。但AR眼镜想实现市场爆发,道阻且长。

  将一副重量约70克,形态与普通眼镜几乎无异的AR眼镜通过数据线插在手机上,戴上眼镜、打开手机,就能随时随地观看一场IMAX大片。如今,在日韩、欧美等地,不少消费者已经用上了由中国科技企业研制的这款AR眼镜。

  一个多月前,总部位于北京的太若科技发布了两款消费级AR眼镜,售价分别为4299元、2299元。消费者在居家、办公、地铁、飞机、露营等多种场景下,只需要将手机连接上眼镜,就能随时随地感受口袋里的空中巨幕。首销当日,据企业宣布,在国内单日销售额达1200万元。

  从诞生起就颇具科幻感的AR眼镜,其应用场景远不止于娱乐。戴上眼镜,听力受损人群能够一边感受眼前说话者的情绪,一边通过眼镜镜片上的文字获取原本因听觉障碍难以获取的信息。9月21日,亮亮视野发布业界第一款量产的AR字幕眼镜,也是全球第一款重量小于80克的双目波导无线一体机AR眼镜。尽管字幕是显示在透明的眼镜片上,但只有佩戴者才能看到眼镜中的内容,从外界完全窥视不到显示画面,私密性得到充分保障。

  “用于安防,它可以进行车辆识别和人脸识别;用于医疗,它可以为听障用户提供实时声音转换文字显示;日常生活中骑车时也能用于导航,降低了一边骑车一边看手机导航的危险系数。”灵犀微光市场总监周星恺介绍,目前其光波导AR显示方案已在教育、医疗、安防、工业维检、特种行业等专业领域投入使用。

  自去年开始,针对消费级市场的AR眼镜就很活跃,但当时国内外一些品牌的产品价格动辄在万元以上,大多数消费者难以承受。今年以来,多家企业推出的AR眼镜价格降至3000元以内,搅热了市场的同时,也吸引了更广泛的关注。

  作为人们体验“元宇宙”的重要手段,将虚拟与现实结合的AR增强现实技术正逐渐受到科技公司的重视。风口之下,AR增强现实设备成为时下备受科技巨头和资本热捧的领域。

  “有什么比手机离人更近?我们觉得就是眼镜,这也是我们认为在大脑植入芯片之前,人类需要的最后一块屏。”太若科技创始人兼CEO徐驰说。徐驰认为,电脑、手机的出现推动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但同时也将人们与数字信息的交互局限于二维屏幕。下一代计算平台的使命是推动移动互联网到空间互联网的升维,让数字化信息和现实世界深度融合,回归人类世界原生的三维空间体验,他认为,这个方向将是AR眼镜。

  另据媒体报道,苹果将在2022年秋季推出首款AR头戴设备,并于2023年推向市场。另一大国际科技巨头Meta公司也正争分夺秒地欲在2024年发布其第一款AR眼镜。

  市场调研机构Strategy Analytics 8月公布的最新报告显示,消费级AR终端市场营收规模在2020年到2021年间增长了两倍。AR将成为继智能手机之后的下一代计算平台——这似乎已经成了智能终端领域公认的事实。

  “在AR引领的下一代计算领域,创业公司要想脱颖而出,中国是唯一的机会。”徐驰说。5年前,在海外留学与工作多年后,徐驰选择回到中国创业。他认为,在欧美,中小公司做终端创业是毫无机会的,而由于供应链完备、人才充裕等原因,在中国创业,蕴藏着大机会。

  蓬勃生长的元宇宙与数字经济,给AR等终端设备带来了无尽想象空间。2022年服贸会期间发布的《中国元宇宙发展报告(2022)》显示,我国元宇宙上下游产业目前产值超过4000亿元,主要体现在游戏娱乐、VR和AR硬件等方面,未来五年,国内元宇宙市场本身的规模至少将突破2000亿元大关。

  不过,当前的AR眼镜距离成为独立的平台级入口显然道阻且长。“目前整个行业的硬件水准还无法大规模商业化,功耗、发热、重量、续航时间等,离普通消费者能接受还差得远。”此前宣布投身AR创业的罗永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记者注意到,投屏看电影、打游戏是目前消费级AR眼镜主打的应用场景,其他更进一步的互动功能尚不成熟。此外,出于便携性考虑,目前消费级AR眼镜本体只负责传感器、显示等功能,计算、供电等功能则交给手机。在使用形式上,用户需要将AR眼镜与手机或电脑相连接才能体验。耗电、卡顿严重等问题也是制约其发展的阻碍。

  太空vlog 出舱、训练、种菜......上天4个月神十四乘组解锁了哪些技能?

  近日从海南医学院药学院获悉,由该院教授曾念开带领的菌物资源与可持续利用研究组在我国发现了白盖鸡油菌、维蕃鸡油菌、松林鸡油菌、灰黄鸡油菌4个新物种。

  近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广西大学教授郑皆连主持设计建造的广西平南三桥获第15届“中国钢结构金奖年度杰出工程大奖”,实现全国桥梁类项目此项大奖零的突破。

  所谓动态绿波,就是根据路面车流量实时调整绿灯时长,以提升驾驶车辆时遇到绿灯的次数。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李灿院士、范峰滔研究员等科研人员,对光催化剂纳米颗粒的光生电荷转移进行了全时空探测,在国际上首次“拍摄”到光生电荷转移演化全时空图像。

  用人工方法合成天然分子是药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复杂分子的构建往往需要经过多个步骤,不仅生成不必要的副产物,还增加提纯难度,使得药物分子的生产过程既耗时又昂贵。

  1至9月,全国新开工重大水利工程累计达42项,重大水利工程开工数量、投资规模均创历史纪录。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李灿院士、范峰滔研究员,揭示了复杂的多重电荷转移机制,“拍摄”到光生电荷转移演化全时空影像。

  湖北神农架、巴东、宜昌和丹江口等地,发现多个鱼类新物种和新纪录种。过去近一年时间内,调查团队对湖北境内的神农架林区、巴东县、丹江口市、点军区、石首市、蔡甸区和黄梅县7个试点调查区域,进行了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取得阶段性研究结果。

  国家气候中心表示,拉尼娜事件对中国华西秋雨、南方秋旱、北方秋汛等秋冬季区域气候异常有重要影响。全国共有679个国家级气象站日最高气温达到或突破当月历史极值,其中安徽青阳、湖北阳新等321站达到或突破当季历史极值。

  2022年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活动10日在线上启动。本次活动由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农业农村部、教育部、科技部、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全国妇联、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共同主办。

  必须掌握新一轮技术变革对数字化人才需求的大趋势,回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需求,按照交叉融合的思路,抢占数字化人才高地。

  长征七号遥六运载火箭已完成出厂前所有研制工作,于11日安全运抵文昌航天发射场。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天宫课堂”第三课定于10月12日15时45分在“天宫”开讲。

  十年来,我国的“大国重器”亮点纷呈,创新成果世界瞩目。记者了解到,白鹤滩水电站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不仅单机容量排名世界第一,还实现百分之百国产化,研发、制造、安装带动了我国水电装备全产业链的升级换代。

  “天宫课堂”第三课定于10月12日下午15时45分开始,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将面向广大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

  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代方银教授团队完成家蚕大规模种质资源基因组解析(“千蚕基因组”),在全球首次绘就家蚕超级泛基因组图谱,并率先实现了家蚕这个物种遗传信息的数字化——“数字家蚕”。